虹約復健專科診所 Irisdream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Clinic
【虹約聊療】您有這樣的感覺嗎?腰部持續疼痛、腿部麻木或疼痛…這可能是腰椎滑脫的前兆! 什麼是腰椎滑脫?該怎麼治療呢?🤔
【虹約聊療】您有這樣的感覺嗎?腰部持續疼痛、腿部麻木或疼痛…這可能是腰椎滑脫的前兆!
什麼是腰椎滑脫?該怎麼治療呢?讓虹約復健專科診所 院長 - Jimmy 醫師來聊療什麼是腰椎滑脫!?🤔
脊椎滑脫的成因是什麼?
脊椎滑脫的症況有哪些?
脊椎滑脫的高危險族群是?
脊椎滑脫的治療方式?
脊椎滑脫的物理治療方法?
治療恢復後須注意事項?
腰椎滑脫的運動治療動作/死蟲式
腰椎滑脫的運動治療動作/鳥狗式
腰椎滑脫的放鬆治療動作
結合了醫師及物理治療師等專業共同合作的復健專科診所 🔺地址:臺北市信義路二段91號2F-2
🔺電話:(02) 2321-6066
手術後的康復
在復健科診所當中,骨折、關節置換這兩種是非常常見的,在大醫院腦部手術後的患者醫生也會會診復健科去提供病患在住院期間以及出院後規律的運動訓練!為什麼復健科對於他們這麼重要呢?因為受傷後因為手術會臥床休養,在臥床休養時肌肉會迅速流失,肌力、平衡能力等等都會開始下降,這時候身體也會開始痠痛,除了需要復健科儀器治療幫助身體減緩痠痛,更需要治療師們專業的評估個別化的訓練才能夠去幫助病患並且教導在家裡可以自行訓練的運動並且正確使用護具,讓病患能夠早日回復日常生活!
l 骨折、關節置換術
骨折是因為強烈的外力造成骨頭失去連續性,產生形變或碎裂,出現裂縫、變形、凹陷、斷裂,就稱做骨折。受傷的地方會腫脹、疼痛、組織發炎,開放性骨折還會造成出血、傷口發炎感染、神經或肌肉受損等。另外因腫脹、疼痛,會不敢活動,因此容易造成肌肉關節萎縮,處置方式可能是無須手術的手臂懸吊或石膏固定,嚴重的則需要開刀手術。如果是小骨折,醫生可能只會使用釘子或者螺絲將骨頭固定住。如果是複雜的骨折,可能需要使用金屬板來進行固定。不論哪種手術,術後都會有一陣子的休息期也會造成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因此術後需要好好的復健,來回復日常生活功能。
復健科當中常見老年人會做膝關節置換術(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年長者通常都是因為退化性關節炎導致膝蓋疼痛,平常走路時感到疼痛,爬樓梯,起立、蹲下這些會使用到膝蓋的活動都會受到疼痛而限制,剛開始吃止痛藥、做復健,到後面越來越嚴重,醫生就會建議要做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術後也是需要做復健來盡快恢復日常功能。
(膝關節置換術:將膝關節置換成人造裝置(prosthesis),圖片來源: 美國官方醫療國家圖書館網MedicinePlus)
l 腦部手術
在復健科的神經部門,常見的有腦中風後的患者,中風過後會導致一側偏癱,使得肌肉力量下降、平衡有問題、口齒不清,影響生活是非常嚴重的,因此發現有中風症狀時須儘快送醫,把握黃金時間就醫,能夠降低腦部受損率。腦中風是否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取決於中風的類型(缺血性中風或出血性中風)及患者的具體情況。手術對某些類型的中風患者是有幫助的,但並非對所有中風患者都適用。(資料參考:
台中榮民總醫院)
1. 缺血性中風
血管內治療:對於大型動脈阻塞引起的缺血性中風,血管內治療(如機械取栓術)可能是有效的。這種方法通過插入導管進入大腦血管,使用特定設備取出阻塞血管的血栓,可以快速恢復腦血流。如果能在中風發作後24小時內進行,患者的預後會有明顯改善。
2. 出血性中風
對於某些類型的腦內出血,如果出血量大或有明顯腦疝(壓迫腦組織)的風險,可能需要手術清除血塊以減少顱內壓。這種情況下,手術可以幫助減少出血對腦組織的壓迫和損傷,改善患者的臨床預後。
3.蛛網膜下腔出血
如果是由於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蛛網膜下腔出血,可能需要進行開顱手術(動脈瘤夾閉術)或血管內介入(動脈瘤栓塞術)以封閉動脈瘤,防止再次出血。
4. 顱內減壓術
在某些情況下,如大面積的腦梗塞或大面積出血導致腦水腫並威脅到生命時,顱內減壓術(移除部分顱骨以減少顱內壓)可能是必要的。這種手術可以防止腦疝的發生並提高存活率,尤其是在年輕患者中。
(顱內出血種類,圖片來源: happy50plus.org/2019/06/head-trauma)
術後再來勤勞的復健也是對於之後想要恢復日常生活很重要的一環。
二、術後復健治療
l 骨折、關節置換術
以往認為骨折應該休息不要亂動,不管需不需要手術,其實當患部有固定或手術處理後應盡量立即復健,能夠減緩疼痛腫脹,也能避免沾黏,加速康復。骨折骨頭完全復原可能需要3-6個月。骨折後2-8週應避免讓患部負重,骨折部位容易腫脹,且附近關節可能僵硬、肌肉韌帶軟組織都有可能受傷,復健目標以消腫,減緩疼痛,增加關節活動度,增加肌肉控制能力為主。
膝關節置換術患者恢復其大月需要術月到一年左右,一般人通常要3-6個月恢復日常活動,但完全恢復可能需要長達一年。膝關節置換術後,患者需要保持傷口乾淨,定期換藥,預防感染。如果感到疼痛,可以按照醫生的建議服用止痛藥。復健訓練是恢復的關鍵,患者要積極配合物理治療師的指導,做好各種鍛鍊;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盡量避免一些可能傷害新膝關節的活動,例如跑跳、搬重物。
(膝關節置換術後復健方式,資料來源: 醫師聯盟健康筆記)
值得一提,上述這類患者,在復健治療時,在術後二天內未消腫止血,需冷/冰敷,二天後就可以熱敷,可以消腫止痛,增進傷口癒合能力。但因為有些手術會打鋼釘,人工關節會有金屬材質,不建議深層熱療,如超音波、微波或短波。淺層熱療為較佳選擇。其中紅內線燈具有不與皮膚直接接觸的優點,因而可降低傷口感染的機會,也不會造成傷口在熱敷時被毛巾壓住的問題。一般紅內線燈罩患部需距離15-20公分以上,與患部距離越近,使用的時間可以短一點,反之距離越遠可以長一點。
另外,經由物理治療師教導,挑選合適尺寸並且正確穿戴護具,對於手術後的患者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活動時提供支撐保護,以免再次受傷!需要注意的是護具只有在需要動到患處前去做穿戴,且不可穿戴過久,穿戴過久容易造成肌肉力量下降!
l 腦部手術
常見的中風患者從住院時就要開始復健,急性期的復健以關節活動為主,並 注意預防褥瘡及排尿障礙的發生。當患者情況穩定後,就可以練習翻身、坐起、坐輪椅下床等活動。然後可以學習走路及訓練上肢功能,以達到日
常生活獨立的目標。
患者在出院後,仍然需要繼續復健,讓功能恢復到最佳的狀況。在復健的過程中,患者通常需要下述治療:
1. 物理治療:幫助患者學習走路及恢復活動的功能。
2. 職能治療:幫助患者訓練上肢功能、並改善日常生活中自我照顧(如進食、穿衣、如廁)的能 力。
3. 語言治療:幫助患者恢復語言溝
通及表達(包括聽、說、讀、寫)的能力。
此外,適當的輔具輔助,可以讓患者更容易回復功能性,達成自理生活目標。
(訓練中風患者步行的助行器-四腳拐)
復健科常見肌肉骨骼系統問題的復健治療
一、肌肉骨骼系統問題
在人的一生當中,肌肉骨骼是支撐大家活動的重要系統,小到手部精細動作、大到全身的運動都是肌肉骨骼系統所去動作的,經由複雜且縝密的連結去達到人類想做出的動作。因此每天每分每秒都在使用,疼痛、酸痛等等問題是非常常見的,也因為肌肉骨骼系統是包覆在臟器之外,去保護人的內臟,因此會因為天氣變化而造成不同的痠痛疼痛,例如在冬天,天氣較冷的時候,會比較容易感受到肌肉痠痛、關節痠痛。以下列出三種在復健科最常見的肌肉骨骼系統的問題:
1.
復健科常見肌肉骨骼系統問題-----頸椎腰椎肌肉拉傷
現代人長時間久坐、使用科技產品,長時間姿勢不正確以及缺少運動,都容易造成肌肉痠痛,以及因為姿勢歪七扭八,導致肌肉力量不協調,當需要搬拿較重的物品或是比較需要快速肌肉收縮去做出動作時,就容易因此受傷、拉傷。
2.
復健科常見肌肉骨骼系統問題-----肌肉酸痛
肌肉骨骼因為長時間的使用,導致痠痛疼痛,以前年輕的時候都很快就好了,年紀慢慢增長後發現痠痛疼痛時間越來越久越來越頻繁,這時已經變成慢性發炎,會導致長期的痠痛。也會因為姿勢不良,肌肉過度被牽拉、無力,導致肌肉酸痛,這時若是沒有好好正視他,未來很容易因為代償造成身體越來越多部位酸痛,進而影響生活品質。。
3.
復健科常見肌肉骨骼系統問題-----膝蓋關節炎
在復健科當中,膝蓋關節炎非常常見,年輕人可能因為運動受傷而導致,若沒有及時就醫,容易造成恢復不良、留下病根,年紀增長後膝蓋關節炎就會越來越嚴重。年長者因為退化而造成疼痛,有些年長者也都會提到說,只要要變冷或是下雨他們的膝蓋彷彿氣象台,立馬就會開始痠痛,甚至到後期會需要開刀換人工關節,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因此年輕時期就要開始好好保樣膝蓋並且有任何不適就趕快去尋求醫生以及治療師的協助。
二、復健治療
復健的目的主要是幫助患者減緩疼痛,調整姿勢,回復生活品質
1.物理治療:儀器治療、徒手治療、肌肉貼紮
以物理治療來說,這些患者都會給予熱療去幫助舒緩疼痛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肌肉放鬆、加速受傷組織修復、促進傷口癒合,以及衛教病患在家裡可以自行熱敷使用熱敷墊、熱水袋甚至溫熱毛巾都是可以的。
復健科的熱療最常見的有分淺層熱療以及深層熱療,淺層熱療為安全溫度範圍下最大的熱,熱的效果比較集中在表層,深層熱療為將任何形式的能量轉換為熱能,這些熱能可通過皮膚穿過深層組織,使深部組織溫度增加。:
l 淺層熱療:熱敷包、蠟療、紅外線
Ø 熱敷包:診所使用的熱敷包為濕熱,以帆布、尼龍的外層,內包親水性的物質,平常存放在溫度有控制的不銹鋼桶內,以確保吸收足夠溫度濕度達到標準治療溫度。
Ø 蠟療:診所使用的蠟療為濕熱,石蠟及礦物油混合而成,放置在固定溫度的容器中儲存,使用於末梢肢體,常用於末梢肢體關節炎患者。
Ø 紅外線:診所使用的紅外線為乾熱,主要使用在疼痛範圍較大或是疼痛的區塊熱敷包無法放置的部位,跟熱敷包是相同的作用
l 深層熱療:微波、超音波
Ø 微波:診所使用的微波是利用電場與細胞分子作用穿透組織產生熱效應,可以均勻加熱肌肉組織,治療範圍較大較深層。
Ø 超音波:診所使用的超音波是一種高頻率的音波震動,穿透組織時產生熱效應,達成深層組織溫度提升的效果,針對單點疼痛去做治療。
《微波》
l 電療:經皮神經電刺激(貼片式)以及向量干擾波(海綿式)
Ø 經皮神經電刺激(貼片式):又稱低周波治療儀,利用低頻電流通過皮膚刺激神經,促進肌肉收縮和增加局部血液循環,也能夠減輕疼痛、酸痛感並放鬆肌肉。
Ø 向量干擾波(海綿式):又稱干擾波治療,利用兩組不同的中頻電流產生干擾波去刺激做治療,能夠增加局部血液循環,也能夠減輕疼痛、酸痛感,並且達到放鬆肌肉的效果。
《向量干擾波》
兩種電療都具有增加血液循環及減緩疼痛、酸痛的效果,且都能夠放鬆肌肉組織,都很常在復健科看到使用在肌肉酸痛患者身上,兩種電療因為頻率不同,效果達到的深度就不同,也因應不舒服的部位而有所不同,因此在復健科還是需要由專業的醫生去判斷病患是需要哪一種,而不是哪一種一定比較好。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若有心律調整器的族群,必須要告知醫生,有心律調整器是不能做電療的喔!
2. 家用型電熱療儀器:
家用型的熱敷墊是非常方便、容易取得的,一次使用時間也是大約15到20分鐘即可達到最大效果,溫度不可過熱,治療部位有溫溫的感覺即可,孕婦、小孩、老人比較敏感的族群都要特別注意避免燙傷,若是疼痛部位有傷口、有紅腫、有不明腫塊又或是像糖尿病患者溫度感覺不靈敏者,先暫停使用,尋求醫師治療。
家用型電療儀器能夠在家自行電療減輕疼痛,取得容易,操作方法以及介面簡單,但要注意貼的位置,只能貼在肌肉上,不能貼在脊椎上以及脖子很多神經血管的部分,強度的調整也要注意,只要有點震動麻麻即可,不要過強容易產生反效果,若皮膚有傷口也要避開。特別注意若是有使用心律調整器不可以使用電療儀器!不舒服的部位有傷口、紅腫、熱、不明腫塊都必須先尋求醫師治療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