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系統(腦及脊隨)及週邊神經系統(12對腦神經及31對脊神經)(圖一),二者有著複雜的神經纖維網絡相互連結,是所有人類感覺及動作的傳遞及管理的地方,可以感受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痛覺等不同感覺,也能讓人做出各種不同的動作及反應,還可以記憶思考、算數推理、認知理解、情緒變化,甚至人格發展。
神經系統如果受傷,其中中樞神經系統,因為細胞無法分裂再生以執行修補功能,其所產生的症狀,都比週邊神經系統受傷的症狀還要嚴重。中風及脊髓損傷就是復健科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
復健科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中風
俗稱的「中風」,指的是突發性腦部病變,
成因不同通常分為缺血性中風(又分為血栓型及栓塞型)及出血性中風(圖二)。不管哪一種中風,輕則數日緩解,重則會危及生命,復原過程常常留下半身偏癱使得產生動作障礙、眼歪嘴斜,或是有語言障礙、吞嚥困難及感覺異常,甚至意識模糊而昏迷。
復健科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脊髓損傷
脊髓損傷(圖三),顧名思其意就是脊髓受到傷害,依照受傷的部位的高低及嚴重性(脊髓是否斷裂),造成的臨床徵狀有很大的差別,如高位(頸椎)受傷會比較低位(胸、腰椎)受傷還要嚴重是四肢麻痺(tetraplegia),造成四肢及軀幹運動及感覺傳導受到阻礙,且頸椎受傷還可能讓呼吸肌麻痺而引起呼吸動作限制。而胸、腰椎受傷可能只有雙下肢麻痺(paraplegia),造成軀幹及下肢的運動及感覺傳導受到阻礙。此外,脊髓損傷常會造成大小便失禁、姿勢性低血壓以及性功能失常等。
不管是中風還是脊髓損傷,其臨床表現,患者身體可能會出現:
肌肉無力或癱瘓:有些部位的肌肉可能沒辦法正常工作,甚至完全動不了。
感覺喪失:患者可能感覺不到觸碰、溫度變化,甚至痛覺。
運動控制問題:協調能力下降,細緻的動作變得很難做。
慢性疼痛:一些患者會持續感受到神經性的疼痛,對生活造成很大影響。
復健治療
復健的目標是幫助患者恢復功能,提高生活品質。治療包括急性期和慢性期的不同處理方式。
1.急性期治療
黃金時間:對於中風患者來說,發病後的前三小時是搶救的關鍵期,這段時間內的治療可以減少腦部損傷。而脊隨損傷的修復最好在受傷後48小時內要進行手術治療,否則神經疤痕組織會生成,就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急性期處理:中風患者送醫後首先是用藥物處理血栓,穩定患者的生命體徵,然後盡快開始復健訓練。而脊髓損傷患者,在受傷後要注意搬運及移動時,避免二度傷害,保持其頸背部的姿勢,注意其呼吸脈搏及四肢活動的評估,盡速送醫治療。
等患者穩定後,就要開始做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及語言治療等復健治療,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及其他功能的提升改善矯治。
2.慢性恢復期治療
物理治療:持續進行以增強肌肉力量、改善關節活動度和整體運動功能,包括步行訓練和平衡訓練。
職能治療:幫助患者恢復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比如洗澡、穿衣和吃飯。
語言治療:幫助患者改善吞嚥及語言溝通的能力。
以物理治療最常用來治療病患的電療儀器,一定要介紹經皮神經電刺激器(TENS),又稱低週波治療儀 (圖四,外型依各家廠商不同):利用低頻電流(低周波)通過皮膚刺激神經,促進肌肉收縮和增加局部血液循環。也常用來作為疼痛治療副助治療,可用在神經痛、神經麻痺、肌肉關節或韌帶損傷的狀況。在病人因肢體水腫而感覺緊繃、或肌肉酸痛不舒服時也可使用,以促進循環、減輕緊脹感,放鬆皮膚肌肉,達到鬆弛、緩和疼痛的輔助效果。研究顯示,TENS在減輕疼痛、減少痙攣和提高運動功能方面效果顯著,特別適合中風、脊髓損傷等神經病變患者的長期治療。總的來說,針對中風、脊髓損傷和神經病變患者的治療需要全面而個性化的方案,電療(特別是TENS)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能有效提升患者的神經功能和生活質量。
(圖四)
市面上有許多低週波治療儀,消費者可以購買後在家裡使用。在選購市售低週波治療儀時,民眾應首先確認所購買的產品是否為合法合規的醫療器材。請務必檢查包裝上是否標示有衛生福利部核准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以及其他完整的標示資訊,如廠商名稱、地址、品名及製造日期等。在使用前,請詳閱產品說明書,並嚴格按照指示正確使用,以確保療效和安全。此外,請注意產品是否提供售後保固服務,並考慮是否有專門店面可供試用或提供使用教學,以避免因操作不當而影響治療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